繁体中文|English

央视报道!横琴探索厨余垃圾本地化处理“绿色”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16 15:59:00阅读:评论:0

 

长期以来,厨余垃圾因量大、处理工艺复杂,被喻为垃圾处理中的“老大难”。随着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绿色循环生态的发展要求,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受到了广大关注,成为环保界的讨论热点。

 

为破解传统的厨余垃圾处理难题,助力双碳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了厨余垃圾本地化处理试点基地,利用黑水虻生态化处理厨余垃圾,探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近日

央视CCTV2财经频道

《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了

由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打造的

横琴黑水虻试点项目

在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的创新实践

 

随后

CCTV-2《第一时间》、

《正点财经》、《天下财经》等栏目

环球网、光明网、京报网等媒体平台

也相继报道

 

一起来看看

报道里都说了什么↓

 

报道指出,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一直是环保界的讨论热点。用腐蚀性昆虫处理厨余垃圾,正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厨余垃圾本地化处理试点基地,附近6个村落以及3个小区的厨余垃圾都会运送到此,实现就地化处理。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黑水虻成了处理厨余垃圾的“虫专家”。

 

 

项目运营方大横琴城资垃圾分类督导员主管徐郑舒:“上面主要是厨余垃圾,粉碎过后裹上了锯末和木屑,下面主要是黑水虻,它会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厨余垃圾给吃掉转化成养分。”

养殖架中的黑水虻不断进食被破碎处理后的厨余垃圾,仅需7天,这些小小的昆虫就可以从1毫米左右的虫卵,变成身长2厘米的成虫,体积增长达4000倍,并且吃掉比自己重1万倍的厨余垃圾。

 

根据测算,1克黑水虻的虫卵孵化出的幼虫,可处理约10公斤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可产生1.5公斤-2公斤鲜虫和2公斤-4公斤的有机肥。基地还探索出了一套“鱼菜共生系统”,实现了垃圾绿色循环利用。

 

 

项目运营方大横琴城资垃圾分类培训讲师张熹涵:“厨余垃圾运到基地之后,由黑水虻吃掉,虫卵长到7天左右进行喂鱼,喂完鱼的水经过一个设备的反抽,可以放到植物的根茎上。干净的水会从植物的根茎过滤到鱼缸里,这样就可以做到循环。”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吉斌:“转化5吨的餐厨垃圾,可以产生1吨的鲜虫,产生大概2吨左右的昆虫虫肥,实现零排放,而且把它变废为宝,可以实现绿色循环的产业链。”

 

探索“生物技术+本地化处理”横琴模式 

实现厨余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厨余垃圾本地化处理试点基地于2021年1月投入使用,由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统筹打造,大横琴城资运营管理,是通过改变传统生活垃圾储运后集中处理方式,创新实践本地化生态处理模式而建成的示范基地。

 

该基地采用黑水虻生物技术实现横琴厨余垃圾处理“零排放”,可以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集中运输部分产生的人力和运输成本,通过将预蛹和虫粪进行堆肥、养殖等手段,与城市空间管养服务融合一起,实现了“本地化处理模式+生物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打造完整科普宣传链条

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探索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的重要宣传阵地,基地还兼具科普宣教作用。通过联动周边的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和橙子开心农场,形成“环保分类+资源化处理+循环再生利用”的完整科普宣教链条,在推广垃圾分类横琴模式的同时,让“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基地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参访者千余人次。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成昆:作区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探索经验,通过厨余资源再利用、实现生态循环的方式,反哺自然,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与大自然相连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过程,为澳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示范。

 

后续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

将以厨余垃圾本地化处理试点基地为阵地

持续探索鱼菜共生系统

和生物处置多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可行性

逐步扩大厨余垃圾处理的

区域示范效应

 

粤ICP备16033500号 版权所有 珠海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Powerby GZMMDS

大横琴城资微信号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人人精品日日夜夜精品3D国产永久免费入口链接